原标题:孤独与爱
导读:
...
孤独与爱,人性也就会为了摆脱孤独而去寻找爱,即“寻找爱”本也就是一种人性,“寻找爱”和“孤独”就是孪生,都是与生俱来,所以都是中性的,也无需贬低哪一方或偏执认定哪一方就是人性真理。
不确定性、无常的语言认知信念的确会让人觉得“爱”也不牢靠,会认为人注定孤独,这套逻辑放在存在主义来说也合理,即人都是“孤独”的被“抛”在这个世上,但是,一旦人被抛完成,人来到世上。
比如说什么“孤独是绝对的”…,那“爱人也是绝对的”人性真理,除非你打算克服人性,获得不孤独、获得永恒的确定性的爱,那就要克服缘起和合的世界,缘起性就会带来无常的不确定性,所以,在无常中寻找到确定性也是人性,但是是打引号的“确定性”,因为最终都会化为不确定,所以,只要还活在这世上,独居与否,都摆脱不了人性需要。
嘴上说不爱人,这也是在装…仅仅靠语言信念告诉自己“爱是无常”“孤独是真理”,都是无力的,克服人性,得走离言修行那套,只要还入世,那你就是“爱人”和“孤独”的混合体,认定自己孤独也是执,认定自己爱人也是执,所以何必纠结这个问题…阿伦特所说,你思考后信念产生,你就已经失去自由,你就陷入真正意义上的孤独,即存在两种程度的孤独,一是常人认为的爱的人不再、独处就是孤独,而阿伦特所说的孤独更接近世俗谛下的人性真理表述,即你收获确定性以后,形成了“信念”以后,你一旦执了,你也就孤独了,即是上升到语言言说认知层面上了。
所以,阿伦特认为,你独居、你寻找爱人又不得,这不是孤独,而是你形成了“信念”,不管是形成了某项现象的认知坚信,还是说你在亲密关系中执着了,你才陷入了“孤独”,因为阿伦特所言的人性正是在这个“不确定性”的世界漂流状态中才是最有爱的、最接近人间真实的…而一旦从不确定性中形成确定性的执着,那你就孤独了、不真实了…语言信念也是如此,你判定“人的一生绝对孤独”“你的确爱ta”的话,你就远离真实了,你才真的孤独了…
所以在入世,不走去除人性那条佛学路的话,那就要像阿伦特所说的一样,“爱人们”,而不是陷入沉思,语言信念与“行动”要始终漂浮于不确定性之上,你就不会落入单一执着,亲密关系同样如此,要么一辈子去爱很多人,要么表面上选择一个人,但要爱TA内部的不确定性,始终和她的不确定性维持着包容着接纳着,不要对她形成确定性的判断,否则落入阿伦特的孤独和不真实,不落入“边执”,就是人间我们能做到的程度。
亲密关系也是如此,“爱”Ta的不确定性流变,这股“爱”不是说简单的理解、认同、内化、无条件的接纳,而是说始终和TA内部的不确定性保持阿伦特所说的“行动互动”,即爱一个人的核心问题,乃是如何和她的不确定性流变的认知、信念、行为进行“互动”,而这,阿伦特会说,我不知道,没有确定性的答案,所以还是回到弗洛姆爱的艺术,这取决于你的能力问题,而不是对她给出一个契约、承诺、美德等等用词语表述的那么简单答案,需要觉察、共情、使对方积极生长,即始终不断的让她感受自我实现的需求,以及不丢失我的自我的前提下,去灵活的顺从她、反对她、乃至偶尔自己独处放手…
所以,人世间人性程度亲密关系的长存长度我相信是有的,就这是两个不确定性生命的伴舞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