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中华文字博大精深
导读:
看国外小说,会有这么一个发现,总能看见日常几乎没见过的生僻词汇且词义非常的契合。一方面惊叹中华文字博大精深,字词繁多,一方面又叹息自己的渺小和无知,同时又能钦佩国外作家的写作水...
看国外小说,会有这么一个发现,总能看见日常几乎没见过的生僻词汇且词义非常的契合。一方面惊叹中华文字博大精深,字词繁多,一方面又叹息自己的渺小和无知,同时又能钦佩国外作家的写作水准,相当的细腻,所有的文字犹如涓涓流水而成,不带一点马虎。
看我国作家作品,生僻词汇就少了许多,当代作家的作品基本很少发现有。
什么原因呢?
我这么认为,翻译属于二次创作,翻译者根据当时作者的社会文化意境,在原有的文字上进行让国人易懂的再创作,这个势必会让原著更升华。就好像流传已久知名的一首诗:"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"这首诗能传遍大江南北的归因全凭翻译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。
再者,翻译的时候势必动用词典等工具,词典里海量的释义,翻译者可以从优的挑选让内容更美和更贴切中国人审美的词汇,所以难免会把不常用的,但是释义又很美的词汇挑选出来。
作家是比普通人对文字掌握多了一些,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字和词汇中,他们也未必掌握太多,所以大多小说还是只用日常平时常用的词汇描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