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被感觉俘虏
导读:
人是很奇怪的生物,意识总是需要很多种感觉去填补。一个人的时候觉得孤独,想要有关注度、被重视感;真正有人关注你,问候你的时候,又想要安静,一个独处的感觉。休息的时候,想要彻底放松...
人是很奇怪的生物,意识总是需要很多种感觉去填补。一个人的时候觉得孤独,想要有关注度、被重视感;真正有人关注你,问候你的时候,又想要安静,一个独处的感觉。休息的时候,想要彻底放松,让大脑放空,要休闲轻松感;可是真正放松的时候,又觉得没有充实感。不看书,觉得没有踏实感;看了书,觉得没有愉悦感。有业务,觉得没有自己时间;没业务,又觉得不被重视,没有被需要感。
每天就是脑中小人互相打架,看书、写字、工作、讲课、开会、聊天、看电影等等,似乎都只是为了满足意识,给意识制造一些感觉。这不由让我去思考,什么感觉是最重要的?什么感觉又是我最该去追求的呢?什么感觉是我应该放弃的呢?
有研究说,现在人都陷入了一种追求多巴胺的状态,因为多巴胺能给我们“新鲜感”。于是我们去陌生地方旅游、想认识陌生的朋友、想看新上映的电影和未曾读过的书、还想去尝试未吃的食物,因为这都是“新鲜”的。可是,新鲜的总是不持久,人生如若初见,就是因为新鲜总是很快消逝。研究又说,人应该去追求“内啡肽”,只有内啡肽带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的持久。
追求多巴胺还是内啡肽呢?有人总结“喜欢是咋见之欢,爱是久处不厌”。那么多巴胺是“喜欢”,而内啡肽是“爱”。我们追求持久的感觉,就应该放肆去爱,投入去爱。可是人们又说“知足者常乐”,到底通过爱获得内啡肽的分泌还是保持一种随时开心的状态呢?
人啊,总是矛盾。人的需求、人的欲望、人的感觉总是在层层进化。最初我们是觉得孤独。想要“亲近感”、接着想要“亲密感”、然后想要“距离感”、再然后又想要“归宿感”、“自我实现感”……马斯洛早就把人的需求做了分层,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到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。可是这些需求明明是互相交织,彼此纠纠缠缠,又上上下下。一段时间,我想要“尊重感”,瞬间我就需要“安全感”了。
有一段时间,我追求思维的火花,经常问自己:“今天我进步了吗?”如果没有新知,我会寝食难安;也有一段时间,我追求思维的澄清和留白,“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”;还有很长时间,我都想操纵思维,能在快慢、忙闲中随意切换,做到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。可惜,境界不够,往来都是白丁,随时都是案牍劳形,注意力难以集中。
我是真没有想到,注意力竟然成了幸福的目标,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竟然成了生活的意义。我是谁?或是什么?我思故我在?还是我在故我思呢?
是的!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受意识的驱使,只有排空此刻的意识,我才有重生感;只有用文字记录,我才有满足感;只有写出来,我才有踏实感。
我早就成了感觉的俘虏,为感觉而生,为感觉而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