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普渡众生,而不干涉众生
导读:
虽然一直很爱大自然的风光无限,喜欢绿色的生机盎然。但惭愧的是我一直对这苔藓这类植被爱不起来。...
虽然一直很爱大自然的风光无限,喜欢绿色的生机盎然。但惭愧的是我一直对这苔藓这类植被爱不起来。
即使是雨后的翠绿欲滴,也不能撼动我的心意。我不喜欢苔藓,因为它在阴暗潮湿环境下生长,总让我觉着压抑且黏腻。都可以想象到触手滑溜溜的水分,简直心理上起鸡皮疙瘩。
可是人偶遇到契机,抑或是经历了某些经历,往往可能就会倏忽一下改变。
就好像我前几天不小心看到了家里的拖把头上长了些许青苔,我心莫名开始触动。
有点疼惜这样的生命力,稍有一丝生存的环境都可以兀自生长。
这般旺盛的求生欲,纯粹简单,甚至都不需要用努力与执着这些辞藻来过分夸扬。
因为它们仿佛本身也毫不在意,是否在光明灿烂之处。而日积月累的修炼,仿佛更无需与阳光结缘。
也是十分欣赏这样的落拓与随性。人若是能活出苔藓这样“见缝插针”式的野蛮生长,大约是遭遇了再多坎坷依然可以向死而生吧。
即便我把拖把的海绵透卸掉弃之,我想这些有着淡淡幽绿的苔藓,大约也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即便没有,来过这世间走一趟也是一件何其幸运之事。活着就是能一天就是是一天,何须要再去计较些旁的。
好爱这样的坚韧却又不自知啊,仿佛早已将生生不息刻在了灵魂里。
梅兰竹菊或高洁,空灵,不俗,淡雅…总有这些品质可受士大夫的青睐与敬意。也常拿四君子来比喻人的高洁等等品性。
但我们大多人在世上往往不过是寻常草芥,穷其一生去谋万家灯火中的一盏夜灯。去水泥钢筋里寻一小格住处才可安生立命。
在社会的洪流里席卷滚打,甚少可以谈及精神以上之事。唯有每日下班后的那几小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放松时光。将脑袋放空,泡澡,睡觉。再迎来第二天的周而复始。何其平凡,却是大多数寻常人的写照。
而苔藓仿佛更卑微了,在马路的石间缝隙里便可生长,偶尔发黄,也不过缺水或正常的新陈代谢。下几场雨又是变得滴青滴青。无视踩踏,不在意环境。
植物大多用作于观赏,或其他为人类服务的方式。且植物因为不没有神经系统或表达自身的明显方式,所以植物大概只能说植物吧。
但其实植物却也具备感知外界的能力。懂得自己需要什么,趋利避害。所以但世人常用植物来喻人,或是起到激励警醒的作用。我却是很少会去想这些有的没的,自小虽不太懂植物,但能做到一律都一视同仁。我坚信万物皆有灵性,我不会玩弄植物取乐,也从未摘过树叶花朵,更别说在树上刻字等了。不是因自己品德高尚,而是总想着万一他们会有心理活动怎么办。
长大后也有过怀疑自己的执念。但如今看到苔藓,仿佛是越加肯定自己了。亦如苔藓,平凡到尘埃里,也从未放弃过生的信念。其实这样心思恪纯,亦是一种朴素的修行。
于是便使人想起了袁枚的苔。
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。
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
大概也是修行到如今了,微景观也流行些许年份。也有人开始精心培育苔藓,打造精致的一隅景致。毕竟它的绿,是如此的青翠欲滴,仿佛疗愈人的心灵深处。也实现了渺小却生机勃勃的价值意义。苔藓无需再孤芳自赏了。
但这是幸事还是不幸?
其实养护苔藓并不易,尤其是室内养殖。即便花心思培育,却也很容易因为各种缘由而死亡了。伤心之余养植的人再“另起炉灶”,重新开始一轮新一波培育。
我倒是觉得苔藓被人类的刻意为之,反而变得脆弱易碎了。也失其本真的意义。它应是自由的,生或死都是自由的。
所以不如让苔藓兀自待在属于他们的地方吧,少些人类的干预与羁绊。继续让他们用原始的方式过活。野蛮生长也好,枯黄干死也罢。这才是他们的一生。
尊重宿命是一种更大的爱。
可惜往往我们常人很难做到佛法所说的:普渡众生,而不干涉众生。